《奥本海默》:罪与罚式的另类传记片
《奥本海默》是一部感染力极强的电影,iMax的观影效果更放大了影片的这一优点,巨大的音响与屏幕十分震撼,全程被电影紧凑的节奏裹挟着,仿佛真的被卷入到了那个时代,一同感受到那种研发过程中的紧张与压抑,以及研发后看到后果之后无力...看完后感觉人很复杂,人性很复杂,事情的发展很复杂,一切都好复杂,因此哲学和科学都太伟大,好期待量子力学能够解开这种复杂。我是不是把诺兰的电影想得太复杂了…
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的书籍《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影片聚焦“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一生,讲述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观众将看到一个谜一般的男人是如何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他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
影片用三个小时讲述了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前、中、后的三个阶段。原子弹不是重点,原子弹的出现对奥本海默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和未来走向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相对比于诺兰之前悬疑动作居多的作品,这部从头说到尾的基本纯文戏电影让人看的丝毫不感觉疲惫,甚至从头紧绷到尾。尤其是开头的蒙太奇,中间的核弹高潮,以及最后审判时的波折和最后所有的压抑汇集到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只留下坐在电影院目瞪口呆的我们。
他是情场浪子,是物理天才,是人们愿意投资的未来先驱,也是某些人眼里享受虚情大义的伪君子,又是一个率性不掩饰的真切的人,这个复杂、迷人、多层次的奥本海默,在诺兰的镜头下如此逼真,近乎触手可及。人们会记得的奥本海默,可能不再只是原子弹之父,某种打开新世界之门的第一人,也不是那个争议的、前后不一的、历史上的一个模糊影子。而是具体的一个人,一个被赋予历史与政治思考,夹杂人类新旧世界交替时伴随连锁反应思考的象征。三小时的事无巨细讲述,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场戏看到头皮发麻,意犹未尽。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是一部另类的传记片,用两个人的视角讲述了奥本海默的故事,里面穿插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比如爱因斯坦,比如杜鲁门,又比如奥本海默,他们不是书本上那一个个冰冷的名字,更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看完电影,让我的历史知识又增加了一些,造原子弹的始末,还有为什么炸广岛长崎,造刀的人是无罪的,拿刀杀人的才是凶手。
影片的主题其实是“审判”,整个故事是罪与罚式的,开头的苹果事件预叙了奥本海默一生的挣扎,一群不断宣称“这不是审判”的人在审判他,殊不知真正的审判来自他自己,他开启了“审判日”。人间炼狱的场景,让命运如雨打浮萍的原子弹之父与生命被视同草芥的核爆受难者相联结,即使你在当时做下的决定是正确的,你也无法逃脱涅墨西斯的追索,因为你良知尚存。这种对正义的讨论,才是真正普罗米修斯式的,也是诺兰的新高度。
电影若停留在前两个小时,那这会是一部优秀的剧情片;但第三个小时——那些比核爆还要震耳欲聋的跺脚声,比恒星还要耀眼的、刺透灵魂的光芒。“现在,我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诺兰导演用这部纪录片形式的《奥本海默》,不仅展现了身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科学家之外的生活,还借电影中人物之口严肃地讨论了核武器之下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问题,发人深思,引人警醒。就像湖南企发文化王老师说的,未来是过去的法庭,所有往事都会被审判,答案都在风中,结局都在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