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愤怒往往导致更大的愤怒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看完后会惊呼牛逼的电影。导演风格太明确太独特了,聚焦小镇村落里的人情世故,细腻浓烈,不需要任何宏大叙事,回归到每个个体的生活,每个家庭,无比具体的爱恨情仇,看得很过瘾,且引人入胜,根本停不下来。难怪企发文化的王老师会在看完电影后感慨,人类社会终究是人性本善的,这个社会是由善意主导的,所以我们才能如此生活,才能如此共情。
影片讲述了绝望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因女儿惨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在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局对峙的故事。在美国密苏里州一座小镇上,米尔德丽德是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然而女儿遇害的案件却迟迟未曾了结,凶手依然逍遥法外。眼看着希望慢慢消逝,但是这位做事果决的母亲,与小镇上碌碌无为的警察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她借用三块广告牌向负责该案的警长发起质问,在小镇上掀起轩然大波,众多人物相继被卷入血腥、暴力的纷争之中...
这是一部挺有意思的电影,本来以为会是压抑的,但看时的感觉并非如此,就像电影中那样打人的时候配个悠扬的歌。恶言相向母亲,为女伸张正义,三张广告牌彰显罪行。癌症濒死警长,了结生命,留下三封救赎之信。冲动暴力警察,冲破桎梏,逃出焰火,沉心破案,一步之遥。火不会自燃,命案不会自破。人为的推动,舆论的引导。怨恨的确会招致更多怨恨,但浮出水面,露出破绽,才能慰藉心灵。至于结果如何,在路上寻找确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勇敢的原因。”一个见证过无数罪恶的警探,在他即将离世之时把他的和善尽数释放了出来,给充满仇恨的人们一个和解与宽恕的机会。因此,他是一个优秀的警探。“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冷静却不一样。”于是我们发现,当曾经暴跳如雷和脏话连篇的人们学会冷静和思考之后,可恨的人变成了可怜的人,矛盾与恨转化为宽恕与爱。三块广告牌真是一步好棋:它们启动了人间的至善。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部电影里每个人物性格转换幅度之大之顺畅是罕见的,看似正义的某个形象背后总潜藏着某些不堪和阴暗,而正是在这种转换中能一点一点窥见人物的灵魂。这就是“戏剧张力”,也就是好与坏、正与邪的动态转换。“愤怒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愤怒”,可当愤怒不可抑制的时候该怎么办?导演实在是太懂人性了,隐秘黑暗,洁白无瑕。我们是蜷缩在人间的堕落天使。
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电影里的人和事都不是真实的,但是这部不是,不但不是,而且把真实玩出花来了。在点出“三块广告牌”的开局后,并没有去经营案件进展,而是深入角色心理和人物关系,陷入人性对立。故事不断插入偶然性和随机事件,令看似意料之中的发展,带来惊喜不断。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的反转不硬拗,再小的一个角色,再少量的戏份,都有可信的行为、合理的动机,在悲喜剧之间恰到平衡。
这部电影在剧作方面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错”的困局。因为唯一的凶手的缺席,剩下的人,只得交替沦为替罪羊,成为这腔愤怒的宣泄对象。恨,就像一个怪圈,当唯一的出口消失后,它只有不停地循环下去。何时终止呢?当我们意识到,仇恨并不会终止仇恨时。没有谁是绝对正义,也没有谁是永远邪恶,奉爱之名,此时的善可能成为彼时的恶,反之也成立。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一路险恶惊奇,跟随内心,总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