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负责的品牌升级战略实效机构

服务热线

17377784619

Vilogo design

品牌企业VI/logo设计

让品牌灵魂视觉化
满足市场眼球经济的诉求,统一企业形象,易于传播。

所在位置:

首页> 正文

《模仿犯》:人性之恶,只是角度与视角不同

时间:2023-4-4 9:17:00 来源:企发官网 作者:品牌宣传部

《模仿犯》是一部各种标签大杂烩的悬疑剧,社会派、媒体、精神创伤、善恶等等,都是一些已经老生常谈的点了,在这部剧里平衡得还算融洽;一开始看以为是社会派推理剧,随着中期的其他元素加入和真凶逐渐浮出水面,剧里的人物又再一次裹挟在舆论中时,我才发现这本质上还是一部社会剧,与《我们与恶的距离》讨论的问题同样是人性之恶,只是角度与视角不同。

改编自日本作家宫部美幸的推理小说《模仿犯》,擅长侦办凶杀刑案的检察官郭晓其面对当时第一起的连续杀人命案,凶手独特的犯案手法与疯狂行径让刚兴起的各大电视媒体争相报导,随着偷拍、炒话题、抢收视率越演越烈,凶手也跟着媒体乱象开始操弄人心、挑衅司法,让晓其决心不惜染脏自己的手,赌上人生也要拖出凶手的犯案证据...

这部剧集的前半部叙事节奏不错,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同时,受害人和嫌疑人也得到一定的呈现。但后半部开始放飞,凶手分身有术无所不能,最后时刻却忍不住疯狂自爆。他败给的不是疏而不漏的真相,而是他自己的心理变态,这对得起不舍追求正义的男主吗?动机和悬疑点都有些似曾相识或早已被格外精妙地演绎过,导致整剧老套规整无惊喜。但湖南企发文化的王老师说,导演能够把一百多万字的小说改编成十集电视剧本身就很厉害了,并且还是一小时一集且整体拉起来看品质颇高的那种。

有赖于百万字厚度的社会派推理原著,这部台剧从剧本概念到制作拍摄,都布满了巨细靡遗的细节,做出的社会观察聚焦、透彻。剧中将电视台与悬案深度绑定,凶手的无差别行凶,是为了做电视上被注目的“演员”,霸屏大众眼球。这种自恋的动机,就是对社会媒介境况的提喻。林林总总的事件归结,都是在讲说,我们的世界因媒介形式的多次迭代,导致人在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上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价值体系的崩毁/重组,世界已是“注意力的世界”。

其实整部剧除了较为拖沓以外其它都还算不错,完全可以压缩成7-8集左右。一众角色的表演都很出彩,尤其是几个犯罪分子,将变态、残忍、狂暴和精神分裂的状态演绎得极为真实。最终结局让犯罪分子伏法的设计还是略显潦草,一顿从心理层面的嘴炮就让这个如此嚣张又唯吾独尊的变态分子成功自曝,反而检察官的作用已经向心理学大师方面靠拢,不是检察官一贯地靠推理分析从而侦破凶案,有点本末倒置了。

而且整部的悬疑的气氛非常好,很多镜头的设计和音乐的配合,真的很让人毛骨悚然。整体节奏也不错,可以一口气看完。但是感觉推理的部分有点弱,说实话,后来的几个人被害者除了都在一个酒吧,也没什么关联,这个地方刻画得不太好。他们的手段也没有呈现,前面的杀死的人都有对应的手法和呈现方式,都是需要被害者和凶手有很多交流才有能有的,这些都没有拍出来,有点可惜了。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连环杀人犯的自卑与自负、人性幽微之间的羁绊与矛盾、社会舆论的力量与批判、公权力内部的撕裂与无奈,剧情层层递进之下有惊喜,悬疑氛围与案件本身的猎奇相辅相成,恍然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几年前的《死亡通知单》。视角不同决定了故事的表达不同,能在10集的体量内讲好一个故事,讲人物立得扎实,算是不错的。最后的模仿犯真的让人不禁问一句“我们与恶的距离”,社会公义不会自己到来,它是靠着一个个一代代人努力换来的。媒体、检察、公权,都是为了社会公义而设立,程序,是限制暴力扩张的工具,使用它的人,才更要明白自己手中拿着的潘多拉魔盒,是否能够开启。


细分市场行业标识
打造全新的品牌视觉形象

在线品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