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没有个人英雄,因为每个牺牲的人都是英雄
没想到在《流浪地球》上映后喊了那么久的“中国科幻电影崛起”之后又一部能拿出手的硬科幻是《流浪地球2》。绝佳的视觉效果、紧凑的剧情,看得我一种汗毛倒竖的感觉,全程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镜头,这就是我们国产电影的希望。而《流浪地球2》的精神核心就如“愚公移山”一般,面对艰难险阻,应当以“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信念,矢志不渝前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该片为《流浪地球》的前传,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万座行星发动机正在建造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的故事。这一部作为第一部的前传不仅丰富了世界观与第一部有非常多的互文,野心非常大,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流浪地球”本身了,为后面的续集埋了很大的伏笔。
如果第一部的成功可以说是有巧合运气成分,那这一部郭帆真的是将自己的功力都发挥出来了,各个层面都展现了非常成熟的掌控力。回归到片子本身,内核太庞杂了,三小时的时长都险些兜不住这过剩的文本素材——每条线拿出来都是能单独拍几集电视剧的那种,这就让170多分钟的观影体验显得极其漫长,每当以为“这已经要结束了吧”,然后导演又自信地甩出更多不加节制的奇观和煽情,关键问题就在于AI线和人类自救线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情绪积累与连接,最后一分钟营救让故事线汇集之时只剩拖时间之嫌、远远达不到一气呵成的舒缓感。
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就是其思想价值,没有所谓的个人英雄,因为每个为人类做出牺牲的人都是英雄。刘德华那条线简直要哭瞎,他现在演技炉火纯青到可以控制微表情和细微动作,在工作人员让他写遗嘱他淡淡地说“我不知道要写给谁”,还有14年没见女儿然后再次见到的那幕,以及死后在数据里与女儿重逢,害我“哇”一下哭到坐我旁边的人直接吓到;宁理老师也是,明知道他要死,还是忍不住会感动,也难怪湖南企发文化的婷婷出了影院眼睛都肿了,气到她直骂同伴哪有人选大年初一来看煽情片的。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绝对是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特效水平丝毫不输好莱坞,故事硬核,相对第一部,增加了笑点,适时且不惹人讨厌,人物塑造上也有华仔这样相对饱满的角色,但剧情上却仍是缺乏了那么一些合理性。其实以中国的国情来说,还是不适合拍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而是更适合集体英雄主义。当末世不再是赛博朋克、无政府主义、殖民文化、宗教霸权,而是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那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文化自信。
确实,我丝毫不会为吴京莽汉式的两次关门“救人”、李雪健老师撒泼式“中国人一定会完成任务,到点就必须按下按钮”的话语所感动,却会因为马兆知道自己无法逃脱而挥手让图恒宇离开、沙溢和老一辈的战航员在敢死任务前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更年轻的人而泪流不止。这便是刻意的煽情、鼓动,和自然共情之间的区别。整部影片最喜欢的还是刘德华那条线,亦正亦邪的形象,不总是家国,也不总是个人。
其实把个人价值融入某个更宏大的价值中的时候,是有一个很微妙的度的。如果可以减掉一些煽情点、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内容,这部片的科幻概念与视觉呈现是超乎意料的;但是也只有中国导演才懂“思乡”“回家”对中国人的意义如此重大,吴京老婆患癌说着要回上海,他载她飞回一片废墟的上海,那个场景真是无尽的悲凉,我心里响起了一句话:“我们没有家了。”人的智慧在科学,而人的灵魂在情感。其实中国不缺乏好的题材和好的原著,但怎样把故事拍得让人信服、不做作、不过度宣扬“中国主义”和“个人主义”,才是导演们永远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