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巴比伦》:一封写给默片时代的情书
《巴比伦》是一封写给默片时代的情书,怀念又讽刺,享受又唾弃,灿烂又干瘪,是近几年看过的“致敬电影”的电影里相对来说最好的一部。每个角色的出场都伴随着宏大辉煌的场面,灵活沉浸的调度,夸张讽刺的台词,大胆跳跃的剪接,让观众目不暇接。在视觉上大肆炫技的同时,御用作曲再次贡献了堪称《爱乐之城》姐妹篇的精彩配乐,从电影的角度将娱乐性拉到最满。
影片聚焦1920年代创立初期的好莱坞,无声到有声电影转变时期,充满了追逐名利、财富和权力的人,刻画多个角色的起落,以及野心勃勃、狂野不羁和全面失控的人生。《巴比伦》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那个孕育了繁华古都创造了无数文明的古国最终沦于一片荒芜,正如同故事里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终成一曲回忆。但不同的是,这些回忆被胶片记录了下来。于是那些逝去的欢愉或是不甘或是悲歌,被保留下来。
整部影片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莱坞浮世绘,也可以看成导演对一个震荡电影时代的旁观。白、黑、亚和南美,四个族裔在那个荒诞、纵欲、疯狂又无法形容的时代,跟随电影工业从无声到有声的变迁,各自走向不同的结局,令人无尽唏嘘。电影最后看似混乱的蒙太奇,恰巧贴合着那个时代好莱坞的混乱,但这也正是电影借助光影,穿梭时代,表达着对电影这项艺术、或是工业的一种期待。
在南柯一梦的风流簇拥不再之后,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给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之后,随着音乐翩翩走回楼上房间之后,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开膛结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吗。在被追杀的途中跑进舞厅之后,在和深爱你的男人舞池相拥私定终身之后,又觉得不能离开这个用电影造梦之地,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不告而别,随着音乐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吗。在所有荒诞癫狂璀璨糜烂的派对全都散场之后,在所有恐惧落寞痛苦的记忆全部归于平静之后,或许你能理解,不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坐在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而流泪的美感吗。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致敬电影旧时代的片子并不少,光影之梦的短暂与唏嘘也不稀罕,但这部选择从少数族裔视角来呈现,同时将一些腐朽的奇景纳入,都是对电影史的重要补充,配合去年开幕的学院博物馆的叙事视角和素材呈现来看,能更好理解导演的用心。整个观影体验有感动,有震惊,有哭有笑,这就是电影,这就是坐在电影院才会有的神奇体验,是这个时代除了睡觉以外能让人最长时间不看手机的活动。
这是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方面能说是又一部自我沉溺感怀、如万千部自反的好莱坞电影一样不愿意向前一步,像Nellie这个角色一般璀璨、迷乱又自滞;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纯真——谁不会为那场山巅落日的庞大吻戏动容?电影、好莱坞和围绕着它的梦正如开头费里尼式的狂欢和那头大象,藏着污秽、但庞大惊人又超越想象;同时我们看见这一江湖的一代宗师们,有人做梦,有人淡然离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无法随着时间生存衰微,有人见过神殿的污垢后回归质朴。
混乱,疯狂,荒诞,好莱坞就是一个名利场,起起伏伏,只有一个又一个角色,奇闻怪景,光怪陆离,奢靡享乐。但片子的一头一尾,还是表达了对于电影的致敬,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现实再到科幻。结尾的混剪最后一刹那还是落入男主的情感之中,就好像我们每一位影迷一样,坐在影院那一刻,无论是谁,只纠结于光影带来的所有。这或许才是湖南企发文化王老师说的电影最大的意义。它无法拯救或者怜悯那些参与者,因为它是属于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