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让时间流淌的记忆
在中国电影的长镜头家族中,《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是一部较罕见的方法与内容完全匹配的电影。七天的时间序列,固定工整的远中镜头,人物形象接近抽象风格。全片无配乐,情感克制,但影像动人,浓浓的思念在一帧一帧中透露出来,特别是最后,微弱的点点光亮行走在黑暗中,只是点灯有用吗?我和湖南企发文化的婷婷都不知道。
电影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农村七天发生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十二岁女孩对家庭和村庄的记忆。这个村庄在七天时间里,发生了三次死亡和两次出生。当“死生”这块巨石砸向乡村的时候,依然是一片可怕的寂静。为了注定没有的男宝,三十六岁的女人诞下五个女儿。女孩生硬地对着坟前的跪着哭的父亲说,“我会像儿子一样照顾你的”,这是作品唯一一次显露导演的态度。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孩子们结伴上学构建了一个语境——一个处于离小镇不远的乡村生活。这个村子里有这样一户人家:几个小孩、老人、大人以及孕妇。前五天犹如一个乡村生活的纪录片,就是静静地记录,让时间流淌。在一般的叙事片里更注重那些能够产生巴迪欧意义上的“事件”,而这部片关注的却是因果之间那种极度苍白的时间性。当一切平静因镜头外突然响起的鞭炮声,以及隐没在热闹表象下的抽泣而终止于回溯性的重塑时,我希望影片在此结束,希望最后两天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喧嚣打破。
影片中有大量的中景全景,固定机位,长镜头,一丝侯孝贤附体的味道,私人关于家庭亲情的情感记忆复刻重现与毫不吝啬镜头对故土家园的捕捉记录形成了一种难以二次重现的绝对弥足珍贵的记忆。当观众一次次凝视在固定机位下一家人的吃饭,对话等各种日常,观众即是观察者,同时也被这种丝丝入扣全方位不放过一丝细节的影像记录的力量所包裹着,会慢慢地坠入自我内心深切的动容里,谁说不是参与了一次内心对自我人生的回望与审视呢?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是极为私人的个人表达,私人到必须极度靠近导演的生活体验才可能产生共情和理解。大段的固定长镜头和严格的出画入画导致在第五天前的日常生活描述看起来似乎“乏味”和“致困”。但是第五天后峰回路转,强戏剧化的段落再次用克制到极致的镜头阐述,没有任何近距离的镜头,都是旁观和间离,这就中和了情绪,使得观众不会被故事所裹挟而有时间回溯自我找到相似的情感倾泻。
如果以母亲入土为原点,这里的七天就是她“头七”的景象。时间即历史,既是私人史也同样可以是大历史。完全长镜头但又完全不以为意,细碎漫长甚至是令人焦躁的日常生活,在吃饭睡觉劳作与发呆的单调重复中形成的无声集体。这些无需言语但又沉浸在大自然嘈杂声响中的过往岁月,迸发出巨大的情感共振,它足够温情动人落泪但又似声嘶力竭痛斥。
影片用一天一天的时间展示这家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其中每天都在用微小的叙事信息量做钩子,让观众去拼凑人物关系和事件,用微小的量变完成了情绪的质变。同时也非常漂亮地完成了影片整体的框架和剪辑节奏,导演掌控能力非常强,面对这种亲身经历改编的题材,处理得既沉稳又克制。选择这样一个女性题材,在政策鼓励生二胎的当下更是意义非凡,这部电影应该算是中国独立艺术电影最理想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