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魂归故里,放不下的归海
《莱奥诺拉的告别》
一部十分个人化的作品,
献给已经过世的兄弟。
大师们的暮年竟是如此相似,
充满了痛苦与荣耀。
生前的功与名,
死后却是一边被人纪念一边被人遗忘。
在西西里岛的巨石旁,
在广阔的海天之间,
在简易的坟墓前,
最终只有安详。
《莱奥诺拉的告别》只有90分钟,
体量精简而轻盈。
电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小时讲述了一段骨灰归乡的奇异旅程,
第二部分短短三十分钟,
讲述了兄弟两未完成的作品《钉子》。
一个随父亲移民美国布鲁克林的意大利少年,
用一枚钉子杀死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影片以“告别”为名,
为哥哥撰写思念两章,
用《钉子》锚定“未完成”的状态。
记忆已经褪色,
未来是五彩斑斓的。
魂归故里烟尘入海,
“作者”的身后事不会再有色彩,
而“作品”却永葆鲜艳。
耄耋之年回望这辉煌一生,
“时间”不过是电影开头的那惊鸿一瞥,
银幕上,光影之间转眼一瞬,青丝变白发。
可此生太重,余烬装不下,
不如就在海天之间,肆意挥洒。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
影片以皮兰德娄的死亡及骨灰安放为主要事件,
以近乎散文电影的方式描绘了意大利战后社会的微妙图景,
又在多个意义上叩访皮兰德娄的文本:
遗嘱、小说题记“今日的年轻人,明日的老人”,
以及晚年未完成的作品《钉子》。
这是保罗对维托里奥的告别式,
沉郁而悲伤。
很难不被作者的赤诚所打动,
是弟弟与哥哥的漫长告别,
曾经的双头导演,
现在仅剩一位,叫人唏嘘。
看这部电影,
像在观赏记忆中的倒影。
风起时漾开波纹,
竟似孩童恶作剧般地搅动。
光线如刻刀雕出几抹剪影,
随即展开变调,
肃穆的葬礼需要一把瓜子花生,
歌剧拉开帷幕,
滑稽剧热闹散场。
放得下的归土,
放不下的归海。
作家手执长钉,永负其罪,
直至在红发中燃烧。
灯将灭,
方见其棱,其骨,其心。
抬头,他就在。
一趟骨灰之旅,
彷彿一位影人之死;
尾段的欢快与全彩,
慢慢将故事带往另一趟未知的旅程。
当他在墓地前刻下了名字;
当他老迈地坐在墓前,
四季交替,
人生宛若一场即将告别的演出。
四季交替,颜色更迭。
骨灰和人,异国和故乡在离别演出上呈现,
我和他们就一银幕之隔。